
蚌埠,别名“珠城”千宏财富,位于安徽省的淮河中游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地级城市。清朝时,蚌埠只是一个小村庄,到了十八世纪末,村里的人口还不到四千人。因为它位于凤阳、怀远和灵璧三县交界处,当时有“鸡鸣狗叫听三县”和“爆竹一声响全城”的说法,反映出这里的独特地理位置。
蚌埠的发展与铁路息息相关。1908年,天津至南京的津浦铁路开始建设,1911年5月15日,蚌埠火车站正式启用,从一个渡口小村庄开始蜕变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。津浦铁路连接南北,蚌埠成为铁路交通的必经之地,车站成为南北物流重镇。
蚌埠的火车站不仅是交通枢纽,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。1938年千宏财富,日军沿津浦铁路侵入安徽,并于2月2日占领蚌埠。战争带来了剧变,火车站周围人山人海,车站的兑换所充满了兑换联银券的乘客。这些联银券由日本伪政府发行,与日元和伪满的货币等值流通,成为日本侵略我国经济的工具。为了加速联银券的流通,日伪政府还在闹市区设置了兑换点,有的兑换处甚至将纸币放进铁笼子里,方便民众兑换。
展开剩余68%蚌埠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,使它迅速成为商品集散中心。火车站内,搬运工人忙着装卸货物,这些货物通常都装在竹篾编织的箩筐里。站内的导游牌上标有蚌埠的主要景点,如禹王宫、栖岩寺和白石山等,尽管景点简介简洁,但在那个战乱不断、民生困苦的年代,前来游览的人寥寥无几。
从当时的街景来看,蚌埠的商业街区颇为热闹。街道两侧高楼林立,商铺招牌成排,街头人流涌动千宏财富,似乎和大上海的繁华街头相似。商业街上,一个小男孩和两名年轻女子正走在人群中。小男孩手里拿着洋铁皮桶,在街上搜寻烟头,而女子则穿着布衣、烫着头发,展现出当时蚌埠人的时尚潮流。
蚌埠的街道上,还有许多日伪机构的身影。比如,凤阳县的伪公署前,站着持枪的伪警察,门前的牌子显示这里是日伪汉奸的大本营。街角的一个饮品摊前,一名穿着军装的日本士兵正在等候,而旁边,一个小女孩悄悄地张望着。路边的水井是当地百姓取水的地方,附近的民居破旧不堪,墙面裸露着砖块,但相比周围更多的土坯房,这些房屋已经算得上是比较好的。
蚌埠的郊区,街道狭窄,土路两旁是低矮的平房,商铺前用布伞遮阳,一名牵着孩子的顾客正在和店铺老板娘讨价还价。这里的生活场景,展示了当时蚌埠民众艰难的生活。
蚌山位于市区南部,因而也被叫做“小南山”。尽管面积较小,但山上有着拨云阁和纪念碑等建筑。纪念碑上铭刻着蚌埠曾经的历史记忆。1911年12月2日,江浙联军攻占南京,驻守在蚌埠的淮上军将士受命阻击张勋,战斗十分激烈,许多士兵阵亡。为了纪念在蚌山战役中牺牲的将士,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1912年1月下令,为在蚌牺牲的淮上军营长廖璞纯追授大都尉,并在蚌山修建了烈士祠和纪念碑,永远铭记这段历史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惠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